內蒙古民族工藝品品牌為何難叫響?
夏季是內蒙古旅游最好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來內蒙旅游的人都會特別多,而很多游客離開后,都有著“帶走一些具有內蒙古地方特色的工藝品留作紀念”的希望。然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近期采訪發現,雖然內蒙古民族工藝品市場發展態勢較好,但至今仍沒有一個叫得響的品牌;與此同時,
民族工藝品市場的銷售情況也是“十分混亂”。
市場混雜 價廉物不美
“內蒙古的民族工藝品價格低的質量不好,質量好的價格又太高,真不好選擇。”近日,從上海來呼和浩特市旅游的路忠先生對記者道出了他的切身感受。
據了解,呼和浩特市火車站是人流相對集中的場所,外地游客在臨走前總要在車站周圍的民族用品商店采購。記者走訪期間,在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國際商貿城見到的幾位外地游客的一致觀點也是“看的多、買的少”,而“質量太次”也屢被提及。低質、低價的產品正成為擾亂市場秩序的主要推手。
內蒙古工商聯民族工藝品廠經理林元華對記者介紹,以其從事民族工藝品行業20多的經歷看,上世紀80年代初期,民族工藝品行業的發展還是很不錯的。
“那個時候做半年生意,等于現在做一年,現在市場比較混亂,小作坊比較多,仿造的產品也特別多,互相壓價非常厲害,有的時候相同的東西你賣100別人就賣80。”林元華說,其實有些工藝品,看上去是一樣的,但質量卻大不相同,例如用丙烯做出的皮畫和用意大利進口染料做出的皮畫,前者一年后會出現褪色、裂紋,而后者永不褪色。這樣的區別是非專業人員很難區分的。
技術門檻低 缺乏品牌意識
林元華告訴記者,有些民族工藝品廠破產后,其下崗職工仍然會依靠生產民族工藝品謀生。他們分散在城市周邊地區,生產方式以家庭小作坊為主,做出來的產品再按照計件的方式賣給經銷商,因為價格低,很多經銷商也樂意收購。
據記者了解,目前在呼和浩特市內,類似這樣的小作坊約有上百家,大部分都沒有營業執照,而這些小作坊也很難擴大生產規模,只能維持低水平運作。
此外,由于制作工藝品技術門檻較低,很多廠家、小作坊都紛紛效仿,進行生產制作。其中,在遭遇仿制的工藝品類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蒙古刀。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國際商貿城一家民族用品經銷商李力告訴記者,從1997年開始,南方機械生產仿制的蒙古刀就已進軍內蒙古,這些南方的刀具不僅做工精細,而且價格也比較便宜。這就致使本地蒙古刀生產和市場發展態勢呈現低迷狀態。
“現在很多廠家都轉向牛角刀、牛骨刀的生產了。”李力說。
專家:耐住寂寞打造民族品牌
對于內蒙古民族工藝品的情況,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于光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打造我區民族工藝品品牌,需要社會共同努力,這也是一個長期要去做的事情。
“我們要耐住寂寞打造民族品牌。”于光軍說,
內蒙古民族工藝品市場的現狀大致可以概括為:廠家多、規模小、一盤散沙、競爭混亂。這對民族工藝品向品牌方向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對此,于光軍建議,要打造我區民族工藝品的品牌,僅靠廠家或消費者是永遠不夠的,它需要社會的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要介入,確定品牌戰略,將其納入發展規劃;其次,要創新旅游行業管理體制和企業的經營體制,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再次,企業在提高自身產品質量的同時,更應提高營銷能力,增強對外競爭能力;最后,民族工藝品作為文化產業的一種,應該積極地吸收媒體資源、專家資源和人才資源等,要積極參與到文化產業當中去。
內蒙古牛肉干生產的合格率抽查僅為79.3%
“只有將工藝品與文化、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工藝品市場才可能真正做強做大。”于光軍說。(趙文靖 喬翠)
內蒙古特產加盟批發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郵箱地址:3131550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