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畫,工藝化還是藝術化?
皮畫,工藝化還是藝術化?
皮畫是我區獨特的民族文化表現形式,歷經10余年發展,現在的皮畫處于十分尷尬的歷史階段。一方面是大量廉價的仿制品充斥著市場,充其量可以稱其為工藝品;另一方面鮮有精品誕生,偶爾出現也只是在同道中人互相轉手。皮畫要真正發展成一門藝術,甚至成為草原文化的代表符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皮畫,工藝化還是藝術化?
初春,柳樹已經冒出了嫩芽,城市也隨著逐漸上升的溫度熱鬧起來。在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各家鋪子也都把藏了一冬天的商品搬到室外來,向游客展示著各種誘惑。隨便走進一間鋪子,十有八九都會擺放著各式的皮畫,售價也從百元左右至萬元不等。在老街東南有成片的民族商品店,也都無一例外在售著皮畫。似乎皮畫已經成為內蒙古的一個民族文化符號。
畫在皮上起舞
皮畫起源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古代游牧民族放牧牛羊,皮革在生活中使用十分廣泛。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對美的追求逐漸強烈,于是帶有圖案的皮制品逐漸多了起來。也有另外一種說法,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何芳老師就認為,皮畫誕生之初可能有更實用的功能,就是在皮革制品上作標志,以方便辨認。漸漸人們開始用天然的礦物顏料將符號或文字染成彩色,于是最原始的皮畫誕生了。
但是在數千年的時間里,皮畫只依附其他形式存在,譬如作為馬鞍的裝飾圖案。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從事皮革工藝教學多年的李金生老師創造性地將傳統皮革工藝技術與現代繪畫雕塑藝術相結合,研究開發出牛皮工藝畫,并于1994年、1996年兩次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這其中有一項特殊的專利就是牛皮工藝畫起鼓的方法,使得牛皮工藝畫具有了立體的質感。
李金生的創新激發了內蒙古民族藝術家們的創作靈感,皮畫為什么不可以作為一種單獨的展現形式呢?2003年,一個叫八尾祿的日本老藝人,自帶牛皮來到草原,告訴牧民的后代,皮革除了能做成精美的裝飾品和日用品,還可以作畫。這在當時對內蒙古的藝術家們震動很大,被喻為內蒙古皮畫藝術創作代表人物的何芳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從事皮畫創作的。
雖然只有短短10多年時間,但是今天的皮畫制作技藝已經相當豐富。我們能看到的皮畫除了有豐富的色彩,還有雕、燙、鑿、敲等多種創作方式,具有傳統國畫和油畫所無法具有的立體感,讓人過目難忘。
工藝化還是藝術化?
踏進任何一家
內蒙古民族特色商品店,人們都可以看到皮畫的身影,而且絕大多數價格并不高,100多元錢就可以買一幅了。可是仔細看看,你就會發現,這些皮畫不過是在皮革上的噴繪,是機器批量生產的產物。這些畫的立體感十分粗糙,只是有一個大致的凸出皮革表面的造型。用內蒙古漠上行皮畫藝術店老板王志剛的話說:“充其量算是工藝品。”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市面上出售的普通皮畫幾乎都是利用機器噴繪出來的,一個熟練的工人一天就可以生產10張。這樣制作出來的皮畫除了材料和粗糙的立體感之外,它的價值有多少呢?塞上老街蒙榮民族工藝品店店主徐榮說,這樣的皮畫就是賣個材料費,顧客還嫌貴。
內蒙古地方特產—蒙古皮畫
另一方面,何芳的皮畫卻有著天壤之別。記者是一個不懂美術的人,但是對比何芳制作的皮畫和市面上的皮畫,高下之分立見。何芳制作皮畫喜歡用雕刻的方法,在選料上就十分講究。厚實、柔軟而光澤度好的牛皮是必須的。經常為了找到一張好牛皮何芳會驅車數百公里,從上百張皮子里挑選最好的。但即便是同一張牛皮,因為部位的不同,皮的質地也不一樣,出來的作品也會存在差別,這些都需要制作者以自己的經驗來把握。在制作上,何芳的每一張皮畫都需要長達數天甚至數十天的時間,一筆一畫純手工制作。曾經有一張20厘米見方的皮畫,何芳整整做了13遍才制成自己想要的效果。這樣制作出來的皮畫,就像是皮上的雕塑,見者無不贊嘆,價格更是以每平方厘米計算。
皮畫不同于皮革制品,從成為一種獨立的形式起,它的實用性就幾乎不存在了。在人們的觀念中,皮畫就是材料、制作和形式獨特的一種畫,裝裱起來掛在墻上供人們欣賞是它唯一的功用。脫離了實用性,皮畫這種文化產品還能發展下去么?答案是肯定的,王志剛就舉了宜興紫砂壺的例子。宜興紫砂壺作為茶具的功能幾乎沒有了,價格也動輒數萬元,卻還是一壺難求,為什么呢?“因為那是藝術品”,王志剛說。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翟禹認為,皮畫作為一個已經不具備實用性的文化商品,無論是工藝化的大眾產品還是藝術化的精品,都有一定的生存空間。我們現在所擔心的是把它當成藝術來創作的人太少了,只有何芳等屈指可數的幾位藝術家。藝術化的精品才真正體現文化精髓,大眾化的工藝品如果湮沒了藝術化的精品,是不利于發展和傳承的。
產業化呼喚大師
在內蒙古皮畫界,有一個約定俗成的劃分,就是將皮畫創作分成了商業派和學院派,何芳就是學院派的代表人物。但在采訪中記者發現,無論是哪一派,大家一致認為產業化是發展皮畫藝術的必經之路。
雖然經過10多年的發展,但皮畫市場現在的情況并不令人樂觀。王志剛就擔憂地告訴記者,現在皮畫行業比較混亂:缺少大企業的帶動,小規模分散經營,難以創出品牌;缺乏行業規章制度,沒有有效的市場管理,混雜著不正當競爭;從業人員水平低,專業人才流失嚴重。現在還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由于缺少精品,顧客對普通工藝品的價格就非常敏感。為了迎合顧客,商家便盡量降低成本,在批量生產中,創作的成分越來越少。甚至于有不少廠家連制作材料也偷偷換成了革,已經不能稱之為“皮畫”了。皮畫產業正處在困窘當中。
蒙古族皮畫:藝術還是商業
如何讓皮畫產業盡快走出目前的困境?王志剛認為,相關政府部門應該應該做更多的工作。譬如組織專家開會座談,引導有經濟實力的大企業進入皮畫行業等等。
翟禹認為,作為
草原文化的代表符號,皮畫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他說:“皮畫產業歸根結底是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大師’的作用。趙本山就帶動了東北二人轉的大發展,我們是否可以從中借鑒一些什么呢?”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即便是業內公認的皮畫藝術第一人何芳,她的主要創作方向還是繪畫,皮畫只是個人愛好。真正把皮畫當成自己主要藝術創作的藝術家還沒有,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令人欣慰的是在蛇年伊始,內蒙古師范大學已經在籌備皮革藝術專業,我們期待著將來能夠從中走出引領皮畫藝術大發展的大師。
來自內蒙古特產批發網www.wmgjx.com
內蒙古特產加盟批發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郵箱地址:3131550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