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烏素圖村:明朝萬歷年間建村
烏素圖,蒙古語,意為有水的地方。6月5日,記者經過烏素圖河,來到位于河西岸的西烏素圖村,映入眼簾的是漫山遍野的杏樹,走進農民家,不管是院子里,還是院子外,都種上了杏樹,飽滿的杏掛滿枝頭。“6月20日以后,杏就熟了,到時候,我們這可就熱鬧了,周邊的人都來采摘,杏供不應求。”西烏素圖村第一書記、回民區科技局副局長張秋生指著一大片杏樹林說,如今的西烏素圖村,不僅有特色果蔬采摘文化,還有古老的召廟文化,沿山風景獨美,歸化城老八景之一的杏塢番紅地點就在西烏素圖村后,生態、觀光、旅游這三駕馬車正讓西烏素圖村舊村換新顏。
古風古貌吸引畫家寫生
西烏素圖村有著“畫家村”的美稱,內大藝術學院采風寫生創作基地、呼和浩特市美術家協會采風寫生基地都坐落于此,村子里經常可以看到畫家們辛勤作畫的身影,成為這個古村落的新氣象。內蒙古草原油畫院的畫師江子在西烏素圖村扎根1年多了,他說,西烏素圖村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原始村落的形態,如大青山坡上的西烏素圖召廟、菩提樹、井兒梁、高原牧場、白樺林、山泉水等等,可畫的東西很多。
說起村里的歷史,村民溫六九、溫明亮專門帶記者去看村里尚存的趙長城遺址,這塊不大的土堆訴說著西烏素圖悠久的歷史。坐落在村里的西烏素圖召、觀音廟也歷史悠久,香火旺盛。據說,早在新石器時期,西烏素圖村就有人類的足跡,村子后山尚保留有陰山巖畫,起初蒙古族牧民在此居住,到了明朝,山西人陸續進入此村,將特產杏樹帶入村里,明朝萬歷年間正式建村西烏素圖村。到清朝時期,村民們已經開始大規模種植杏樹。如今,西烏素圖村上百年的杏樹有許多許多,最老的一棵杏樹已有數百年歷史,村民們在這些樹上都掛上彩帶,保護起來。
杏子遠近聞名
西烏素圖的杏,可謂遠近聞名,每逢杏花節、采摘節,游人如織。村民們告訴記者,西烏素圖的杏過去幾毛錢一斤都沒人買,如今15元一斤卻供不應求。溫六九說:“這全憑科學技術,過去的杏產量上不去,價格上不去,后來,村里引進了蘭州大杏,產量上去了,收入也上去了,西烏素圖的果樹種植技術還推廣到了周邊旗縣區。”
溫六九家種植杏樹20多年,種植規模擴大到30多畝,他是村里的種植能手,還被任命為科技特派員。他說,近年來,他不斷學習種植技術,杏的品種越來越多,可以說百樹百味,大杏小杏都有,到了采摘季,15元每斤的杏兒供不應求,實現了增產增收,除了種植杏樹、李樹、蘋果等傳統果樹外,他還種植了許多新品種。去年,溫六九專門成立了內蒙古杏塢番紅農業產業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杏樹產業,發展采摘、農家餐飲、住宿等觀光旅游服務。“目前的杏樹、李樹、果樹采摘期為6月20日至10月15日左右,我正在培育冬棗、桑葚、桃,如果培育成功,采摘期可以延長到冬天。”溫六九說。
去年9月,回民區科技局副局長張秋生被下派到西烏素圖村擔任第一書記,就是要幫助村民科技興農。去年,張秋生組織了3期培訓,對每家果樹種植戶進行技術培訓,讓村民掌握栽培、嫁接、修剪、防蟲技術。今年,他組織為村民免費發放了沈農2號(一種小蘋果)、南果梨、莓李3個新品種果樹,這3個品種采摘周期長、效益好,目前,已經免費發放1200多株進行實驗,如果效果好,將全面推廣。
“現在,1棵杏樹1年的產值為2000元,而種玉米,1畝地的純收入才五六百元。”村民溫明亮算了一筆賬,一畝地可以種40多棵杏樹,算下來,一畝地杏樹能收入8萬多元,不過,就怕遇上天災,去年杏樹受了凍,收入就不是很理想,今年天氣不錯,應該是個豐收年。
發展生態觀光旅游
“我們村的水可甜了。”村民溫六九說,西烏素圖村的水質好、可口發甜,村里還一直留存著一個典故,據說第一個來西烏素圖村的漢族人是李姓山西人,當時,他還專門請來道士看風水,這位道士說這里有人脈、水脈、金脈。西烏素圖的好風水一直為村民們津津樂道。如今的西烏素圖村確實人丁興旺、日漸繁榮,1800多人聚居在此,生活越過越有滋味。
記者遠遠看到,西烏素圖村也建起了高層住宅樓。張秋生告訴記者,西烏素圖村的新小區正在建設中,未來將建44棟樓,目前,部分樓已經基本成型了,預計2017年左右村民們陸續入住新小區,村民的舊址將用于發展旅游產業。未來,西烏素圖村就是要依托召廟文化、特色果蔬產業、畫家村文化發展生態觀光旅游業。
來自內蒙古草原文化www.wmgjx.com
內蒙古特產加盟批發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郵箱地址:3131550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