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與草原
深得財散人聚之道的窩闊臺汗
蒙古人與草原似乎有著天然的聯系,草原養育了蒙古人,蒙古人也有愛護草原的傳統。或徜徉歷史探幽尋覓,或尋找機會到內蒙古草原行走一番,你可以隨意在歷史和現實的境遇中想象,生于斯,長于斯,參與締造中國歷史的蒙古民族的社會歷史留痕,以及精神特質,足以令人稱道。
一
蒙古帝國對歷史、對中國、對世界的意義是什么?攝影家、作家巴義爾在他的《蒙古搖籃——額爾古納》一書中,通過關于額爾古納的文字和他定格的視界,從10個方面精辟地概括道:“蒙古草原的統一,中國版圖的奠定,至今被中國人受用。”他又說蒙古帝國“包容世界上的各種宗教,對安民固政起到了巨大作用。”“加快了古老民族補充新鮮血液的進程,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發展。”“由于欽察汗國、伊爾汗國的建立,才使東西方首次在地理上成為比鄰,對于歐亞大陸而言,大規模的交往是在蒙古時代開始的。”說到這里,不能不說成書于13世紀的志費尼著《世界征服者史》,書中對蒙古鐵騎的一次攻城略地,以一名幸存者的話記述道:“他們到來,他們破壞,他們焚燒,他們殺戮,他們劫掠,然后他們離去。”簡短幾句話,反映了當時戰爭的殘酷破壞和人們的恐懼心理。巴義爾這樣歸納道:“戰爭對于人類社會的進步是推動還是阻礙,似乎不以歷史道德為轉移。”姑且算作他在蒙古民族遙遠的過去和此時的家園里繼續的思考和追問吧。
二
蒙元都城哈喇和林、上都、大都這些地上的遺址猶存,近800年前的成吉思汗魂歸何處?至今卻沒有準確的答案。我同意一位史家所言,“成吉思汗及其后輩元朝帝王陵墓幾百年來神秘莫測,是因為一些人陷入了比照漢族、滿族帝王必須入土為安的土葬誤區,……是因為蒙古族信仰升天為敬,不是入土為安。”我想,不能用幾千年儒家文化浸淫的視角看這件事,蒙古先人相信與長生天同在的最好方式是歸隱枯榮不竭的草原。
從歷史和地理概念中走來,草原而今依舊是大多數蒙古人回歸的院落,他們懷著敬畏之心崇尚草原、護衛草原,放牧人生,休養生息。十幾年北疆戍邊生活,每每坐車駛過牧民的磚房、蒙古包旁,或者每次走進去,細細觀察,蒙古族牧民除了蓋房挖井很少亂挖亂開草原,除去洗衣造飯不會隨便浪費用水,不會往河里倒廢棄物。就是走場的蒙古包,搬走了,個把月下來,牧草依然挺立。成吉思汗的扎撒(法度、軍令)依然保持著被遵守和執行的痕跡,蒙古人的自然觀許多方面符合了自然生態的規律。讓人揪心的倒是人口擴張、農耕和工業的無序發展,最后再加上自然因素。我所在的錫林郭勒草原南端如今名曰渾善達克沙地,作為京津風沙源正在加緊治理,草原之于人類彌足珍貴的是什么?不難顯見不是古董、地下礦藏,而是它的綠色,它的保存相對完好的生態體系。只要政府統籌安排,相信生態資源與GDP絕不是此消彼長的。仰望長生天默默祈禱,不希望像蒙古人的語言,草原這個“自然之肺”也漸漸消失。
三
再說蒙古人的至誠性格。天高地遠的生存條件和不知孔孟為何物的人文環境,保持和成就了蒙古民族自己特有的行為準則。就像成吉思汗用多頭蛇的故事引導家族成員團結合作,戰勝困難一樣,他和他的后代率部眾戰勝諸多強國,征服大半個世界,建立蒙古帝國、發展蒙古民族??康木褪遣环殖錾砀叩唾F賤,不分敵我部族,不分民族宗教界線,使得像者別、塔塔統阿、耶律楚材、丘處機、志費尼、馬可波羅等無數敵對部落、國家和民族的有識之士,云集在其周圍出生入死,建立功勛。正如趙珙在《蒙韃備錄》里說蒙古人“其俗無私斗”,“至誠”成為蒙古民族的至高道德大旗。
蒙古窩闊臺汗時期,契丹太原府百姓提交申請,說他們欠了八百巴里失(巴里失,成吉思汗時代蒙古的貨幣單位)的債,債主要求立即償還,請求汗降旨叫債主寬限時間,否則無法生活下去。窩闊臺汗想,如果叫債主寬限,債主蒙受巨大損失。百姓按期還債,他們將傾家蕩產。于是他告示全國:凡有債權者可提出契約,要么負債者指出債主的名字,他就可以從國庫如數領取金銀,汗替負債者還了債。還是窩闊臺汗的故事,在興建大蒙古國都城哈喇和林時,有一天他看到國庫堆積如山的金銀巴里失,說:“我們整天看守這么多的金銀巴里失能得到什么樂趣?”叫使者宣布,凡是短缺巴里失的人都來領取。歐亞大陸廣闊地區不論主子奴隸、富翁貧民、男人女人都奔赴國庫,領取到他們所求的數目。這不是相傳,而是正史的記載。
再說說筆者在中蒙邊境的一個邊防派出所工作時遇到的一起案件,有一天羊倌跟雇主說羊不知什么原因死了一只,雇主怎么看也不像是病死的,叫我們去勘查,原來是羊倌自己將羊脖子扭斷弄死的,其目的就是為了能吃上肉。
凡此種種,不論治國理政,還是家長里短,抑或行善作惡,近千年來蒙古民族骨子里那種一脈相承的率真行事作法,叫人真是有所思,有所感。
來自內蒙古草原文化www.wmgjx.com
內蒙古特產加盟批發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郵箱地址:3131550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