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傳統祈畜興旺興畜節
蒙古族同胞是游牧民族,愛畜如子。正月里給人過春節的時候,也不忘給牲畜過新年。興畜節也蒙古語稱瑪力音新敖如魯呼,也可譯作“迎春宴會”,是
蒙古族牧民很早以來的傳統習俗。
這一節日沒有固定日期,大體在正月和清明前后。以每個村落為單位,預期舉行。到期男女老幼集合在野外,支帳幕設鍋灶,將所有牲畜趕來,查看膘情,研究春天接羔接犢的問題,給肥壯的種公畜掛彩。然后有摔跤、說書、唱歌、好來寶等娛樂,然后舉行一些簡單的宴會,歡慶節日。
蘇尼特人的興畜節是在除夕這天舉行,其中抹畫公羊是重頭戲。
除夕這天,蘇尼特一帶的牧民們要像打掃居室一樣把羊圈牛欄打掃得干干凈凈,把牲畜都趕回來,喂飽飲足,然后在羊圈的正中央,四四方方空出九塊羊磚,起過羊磚的地方,露出個四方坑,這就是“羊席”。羊磚是牧民們用羊糞踏實的方塊形的羊糞磚。將這些羊糞磚搬到浩特東南——太陽上升的方向垛起來。蒙古語叫做“堙德爾”。當東方啟明星緩緩升起以后,全家男女老少換上嶄新的衣服,來到堙德爾跟前,擺上食品,焚燃九柱香,向天向地潑灑新茶、黃油、餅子,對著新年燦爛的太陽磕三頭。接著在羊席上攏一堆火,把香柏葉、黃油、餅子等等撒上去,插上幾柱香,讓圈里的羊兒們聞聞它們燃燒出的芳香味兒。
對于群里的公山羊綿羊,還要特殊優待。就是要給它們進行抹畫禮。
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跑過去,扳著羊犄角把它們拉到羊席跟前。大人們則端來一只盛著黃油、鮮奶的銀碗。扳開羊兒的嘴,把碗里的東西喂進去一些,然后在它們的脖子上系一條哈達,脊背上撒些黃米,接著吟唱道: 形態如盤羊,威武似大象。大角頭上盤,肥尾臀上長——用美味和佳肴,抹畫這潔白的公綿羊……道繁殖的季節,產出千萬只羔羊。到來年的春天,生出無數只羔羊……在風中吹不走,在雪里不迷向,天旱不炸裙,雨澇也無恙……愿我有福的牲畜,孽生得像黃米一樣!
而后把它們放回群中,潑點奶茶,這就是抹畫公羊,寓意牲畜繁衍興旺。
抹畫公羊以后就把圈門打開,牧羊人趕上羊群準備出牧。此時女主人趕快跑出來,端了滿滿一盤白油、黃油、酸油、
奶豆腐,還有餅子和其他熟食,就是抹畫公羊的食品,這些都通稱米列德斯,女主人它送給牧羊人。牧羊人欣然接過米列德斯,優哉游哉跟在羊群后邊出場了。
初一出門拜年的人們,倘若看到出牧的牧羊人,便下馬給牧羊人拜年。牧羊人把米列德斯賜給來人。嘗過米列德斯的客人,一定要繞過羊群走路,不能從羊群中間橫馳而過。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牧羊人放牧歸來,主人要早早迎上去:“初一羊吃的穩嗎?”牧羊人總是說:“羊吃得很穩。”說著把裝米列德斯的口袋摘下來,倒進木盤,作為“牲畜的福祉,祖先的恩賜”,與左鄰右舍分享,還要飲酒唱歌熱鬧一番。
克什克騰旗的蒙古人,在二月初才給牲畜過新年,日期也不固定,需要事先約好。這一天,一個浩特的男女老少早早起來帶上食物、帳篷,集中到一個水草豐美、環境幽雅的僻靜之地,搭起帳篷,支起鍋灶。待放牧的人則趕著各家的牲畜,從四面八方向這里靠攏的時候,孩子們就迎上去,替他們照看牲畜去了。因為今天是興畜節,這些羊倌、牛倌、馬倌、駝倌都是有功之臣,無論年紀大小、輩份高低,暫時休假,被請進中央的大帳篷里,跟那些德高望重的鄉間父老并肩坐在一起。大家推選一個“尼爾巴”,即管總務。他指導大家將帶來的茶和肉放進一口大鍋里熬煮。在此期間,人們把從各家帶來的各種各樣的奶食、餅子、瓶酒,擺在牛羊倌們和父老面前。然后各取點樣品向高天大地、四面八方潑散,而后大家可以動口分享。當肉快燉熟的時候,剛才那些照看牲畜的孩子,就把奶多的乳牛、駒多的母馬、公羊公駝這些“牲畜的代表”牽來,讓父老或牛羊倌們在每只的頭上或額上抹畫一點黃油,祝福一番:“愿你成為萬只羊的頭,千頭牛的首!”把頭羊脖子上的舊布條取下來,換上新的。這時,大家才可以大口吃肉,不停杯地喝酒,盡興地熱鬧。這中間往往要穿插一些賽馬、摔跤、射箭等小型比賽來活躍氣氛。
和蘇尼特牧民一樣,克什克騰旗人也會將這天的食物與大家一起分享。所以對這天吃剩的酒肉飯菜奶食餅子,尼爾巴要作為“牲畜過年的口福”,分發給大家享受。另外在巴林等地,牧民們對此節日也是相當的重視。
我國古代,家家都講究人丁興旺,但對于草原上純樸的牧民來說,畜群興旺也是一樣的重要,因為畜群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東西,如果沒有它們,草原將失去應有的生機活力,草原上的牧人也將成為無米的媳婦,不知怎樣為炊。所以讓我們也用牧民們的一句頌詞來祝福草原牧民吧:抹畫這潔白的公綿羊……到繁殖的季節,產出千萬只羔羊。
來自內蒙古草原文化www.wmgjx.com
內蒙古特產加盟批發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郵箱地址:3131550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