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草原沙棘

在草原片片綠洲中,有一種被稱為“草原圣果”的植物——沙棘。關于沙棘,在正藍旗牧民當中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古時候有個蒙古族部落,他們將一群老馬放逐于山野。不久,這群老馬又出現在氈房前,匹匹雄姿剽悍,渾身油亮,他們以為有神相助,跟馬群來到一片茂密的沙棘林內,見馬群采集沙棘果和沙棘嫩葉,遂尊此果為“圣果”。
在正藍旗渾善達克沙地內有占地近30平方公里的純野生沙棘林,他們對防風固沙起到極大作用。每年秋季果實成熟的時候,漫山遍野一片金黃。特別是在冬季萬物枯荒的季節,金黃而水靈的沙棘果仍掛在枝頭,顯得分外耀眼和珍貴。沙棘果可用來做飲料,葉子可做沙棘茶,沙棘籽可制成沙棘油、化妝品等系列產品。其中沙棘油含有300多種營養成分、近200種活性物質。沙棘果酸甜,葉子呈線性或線狀披針形,所以又叫醋柳,枝上有灰褐色刺針,又叫酸刺、黑刺。沙棘是落葉小喬木,最高可達10米,是我國北方地區分布較廣的樹種之一。沙棘繁殖容易,經濟價值高,廣大群眾有長期的栽培經驗,在華北、西北黃土丘陵和風沙地區被廣泛用于荒山造林和保土固沙。
沙棘是喜光樹種,也能生于疏林下,所以可栽植在防護林邊緣。沙棘對土壤要求不嚴,耐水濕和鹽堿,也耐干旱瘠薄。沙棘生長較快,根系發達,萌蘗性極強。根系主要分布在40厘米深的土層內,根幅可達10米,3年生開始產生根蘗苗,在撂荒地林緣每年可向外擴展2米。沙棘有根瘤菌,枯枝落葉量多,改土作用強。它的根與短狀固氮菌共生,固氮能力超過豆科植物花棒。7至8年生的沙棘林,枯枝落葉層可達2至3厘米厚,能提高土壤的氮、磷、鉀含量。
沙棘是治理荒漠的先鋒樹種,能忍耐50℃高溫的煎熬,也能經受零下50℃嚴寒的考驗,耐大氣干旱。沙棘枝葉稠密、萌芽力強、耐修剪,通常5年生樹高可達2米以上。沙棘的嫩枝葉含粗蛋白24%,粗脂肪4%,粗纖維17%,各項指標超過其它優良牧草,牲畜吃了,膘肥體壯,可提高肉的品質和產肉率。據當地牧民介紹,羊如果常吃沙棘葉,毛會變得又光又亮。
沙棘最神奇的還是它的果實,被國內外學者譽為“維生素寶庫”。沙棘果中維生素C的含量為每百克0.8至1.5克,是西紅柿的60倍、山楂的20倍、葡萄的200倍,超過了被西方人稱為“維生素C之王”的獼猴桃5至8倍。維生素E的含量是其它植物的數倍,胡蘿卜素的含量也相當高。更為神奇的是沙棘果中含有18種氨基酸,幾乎是合成生命蛋白質的全部。據國內外科研和臨床實驗表明,沙棘果有增強記憶力、抗衰老、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軟化心腦血管等功效。沙棘如此神妙的作用,早在古代便被人們所認識。元朝時被認為是長生不老藥,皇宮御醫給忽必烈經常服用,忽必烈活了82歲,是歷代皇帝中的長壽者。正因為沙棘果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因而被現代人制成沙棘飲料、冰酒及保健藥品,全國各地開發沙棘熱方興未艾。
內蒙古特產加盟批發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郵箱地址:3131550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