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特產 呼市特色之“羊雜碎”
羊雜碎的傳說
羊雜碎是呼和浩特的一道正宗的美食。羊雜碎何時出現在呼和浩特,無人知曉。據說,滿族有個傳統風味小吃叫阿瑪尊肉,亦俗稱努爾哈赤黃金肉,已有400年的歷史。據清代《竹葉亭雜記》中記載,清太祖努爾哈赤凡用兵及大事必以此祭。“煮豕既熟,按豕之首、尾、肩、肋、肺、心排列于俎,各取少許,切為丁,置大銅碗中,名阿瑪尊肉”。傳說清代就有人受阿瑪尊肉的啟發,就地取材,在青城選羊的頭蹄五臟烹之,用勺連湯舀在大銅碗中,在舊城鬧市上叫賣。
其實,呼和浩特的民間流傳著很多羊雜碎起源的傳說。有關乞丐和財主的故事最為有趣,傳說早年間青城有個高門大院的財主,從外地回來,見有個乞丐在他家的院外倚墻蓋起個茅屋度日,頓生惱怒,欲羞辱他一番使其離去,便大叫要吃全羊席,命家人殺了一只羊,將羊蹄五臟拋出墻外,一下子砸塌了乞丐的茅屋。乞丐跑出門卻心中一喜,正愁沒吃的呢,沒想到食從天降,便立刻將這羊蹄五臟洗好切罷,投入鍋中。熬到肉香醉人時,盛了滿滿一碗,美美地吃了起來。那財主嗅到香味,上墻看了一眼問道:“你吃什么呢?”乞丐回答道:“吃全羊呢”,財主十分惱怒,:“胡說,全羊在我家鍋里煮的呢!”乞丐看了財主一眼又說:“你吃的是外全羊,就那么一個味,我吃的是內全羊,五臟五味喲!”財主氣惱地回到家里,嗅嗅剛開鍋的羊肉味,又跑到院外嗅嗅墻那邊飄過來的味,猛地吼道:“娘的,再殺一只,把羊肚子里雜七雜八的都給我剁碎,今天吃內羊肉。”從那以后,有了羊雜碎這個美食名,有了青城的羊雜碎小吃。
做法吃法有講究
呼和浩特的羊雜碎講究三料、三湯、三味。從用料、制作和食用搭配都有嚴格的標準。
雜碎三料又分主料和副料,正宗的全羊雜碎之主料,又叫三紅,是心、肝、肺,下鍋的時候切成碎丁或薄片;三副料又叫三白,是腸、肚、頭蹄肉,下鍋時要切成細絲和長條。一碗羊雜碎,看的就是主副料全不全。
青城百姓,居家過日子,買上一副羊五臟,下鍋煮好,連湯帶水熱熱吃起來,這叫吃原湯雜碎,味道體現在鮮美清淡上。怕雜碎有膻味的人先是將洗好的羊雜碎在鍋里氽一下,把湯扔掉,再將雜碎蒸熟切好,重新入鍋添水放調料煮一下,盛到碗里,這叫吃清湯雜碎。由于是蒸熟的,味沒入湯,味道全從對雜碎的細嚼慢咽中體會。街巷鋪點、車站、路口小攤上多是雜碎不斷地往一個大鍋里續,一鍋湯用文火常熬不換,甚至是這鍋湯經營者叫賣幾年就熬上幾年,湯稠如油,色釅如醬,過往食客買上一碗吃,這叫吃老湯雜碎。雜碎酥爛綿軟,醇香美味存于湯中,故經營者最舍不得給食客多加湯。
雜碎三味說起來比較簡單,專賣羊雜碎的飯桌上都有這佐餐三味,即一盤春意蔥蘢的香菜末兒,一盤紅燦灼眼的辣椒面兒和一盤潔白晶瑩的食鹽。這是吃羊雜碎萬萬不能少的的三味調料。食者坐下來,或愛清香爽口的,或喜辛辣熱麻,或好咸中得味??傊?,可根據自己的口味自行調兌碗中的湯。
知名雜碎館中尋味
老中醫認為,這肥而不膩,多味合一,富有營養的羊雜碎吃了可補五臟,提神氣,開脾暖胃,健筋骨,延年益壽。冬天吃暖心暖胃,夏天吃痛快淋漓。目前,呼和浩特地區的羊雜碎也有好幾種口味,按口味分,有清真的、純肚的;按地域分,烏蘭花的、巴彥淖爾的等。制作過程大同小異,口感略有不同,像烏蘭花羊雜碎里面就加入了土豆條、羊腸和羊肝,其他的則沒有這些。呼和浩特知名羊雜碎店有光明路的烏蘭花羊雜碎、勝利路的道北羊雜碎、文化宮街二附院北門的二牛羊雜碎、光華街的貝爾羊雜碎。一碗上好的羊雜碎端上來,先觀其色,碗面上漂著一層紅油,紅油冒著氣泡,看著就要流口水。然后聞其味,上好的羊雜是沒有異味的,有的只有滿鼻的香氣。吸一口湯,從口腔到腹內一下子便熱了起來,香氣開始蔓延全身,這個時候,你會覺得這一天都將充滿生氣。
雜碎伴侶焙子
說到羊雜碎就不得不說一下呼和浩特的另一個特色小吃——焙子,就像是喝咖啡必須要放伴侶一樣,吃羊雜碎一定要配上焙子。
焙子這個名字起的實在,起的憨厚,甚至一點也不像是能入口的食品名字。其實,焙子就是先在平鍋上定型,之后放在立爐里烘焙熟的發面餅。焙子有咸有甜,還有一種白焙子。甜(咸)焙子中因為揉進了胡麻油、咸鹽(或糖)和干面混合在一起,所以會變了口味,油酥鮮香;白焙子則什么也不放,完全是面的原味,不過,配上羊雜碎正好中和了口味,也是不少人的最愛。很多人吃羊雜碎時都要就著咸焙子或白焙子一起吃,不過至今我還沒見過就著甜焙子吃羊雜碎的。將焙子掰成小塊堆在碗里,蘸上碗里的湯和辣油吃,這一吃法有點像陜西的羊肉泡饃。如果非要給焙子加一個定語的話,那就起一個比較時髦的名字吧——雜碎伴侶。
特別推薦:烏蘭花羊雜碎
內蒙古特產加盟批發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郵箱地址:3131550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