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電話:400-000-1354 

全國免費客服電話 400-000-1354 電話:400-000-1354
地址:內蒙古呼和浩特
穿在身上的文化
8月,正是呼倫貝爾市的旅游旺季,蒙古族一個古老的部落——布里亞特的姑娘斯日格瑪在自己的布里亞特民族服飾工作室正忙得不亦樂乎。“來呼倫貝爾的游客越來越多,我的民族服裝也賣的越來越好。”
今年的6月和7月,斯日格瑪設計的布里亞特服裝分別在“2016年中俄蒙國際服裝服飾藝術節暨呼倫貝爾少數民族服裝服飾大賽”和“第十三屆中國·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暨中國蒙古族服裝服飾大賽”上獲得了第二名的佳績。斯日格瑪從小就喜歡屬于本部落的民族服裝,“小的時候趁媽媽不注意偷偷地幫媽媽剪布料,結果剪得不對,為此還被媽媽狠狠地罵了一頓。”如今而立之年的斯日格瑪已經成為布里亞特部落小有名氣的民族服飾設計師。“布里亞特蒙古族的服飾既有一般蒙古族的風格,又有自己的特點。男子一般冬季戴紅纓角帽,帽邊和帽耳是羔皮或水獺皮等貴重皮毛,脖子上圍有長毛絨圍巾,身著羊皮長袍,扎彩綢腰帶,腳穿自制布里亞特式厚氈高腰蒙古靴。女裝同男裝一樣的帽子和靴子,身著女士袍,前胸打褶,已婚女子著肩部打褶的長袍。肩部是否打褶是女性已婚、未婚的醒目標志。”
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的巴爾虎服飾技藝傳承人敖仁其其格大媽從6歲時就開始和祖奶奶學習制作蒙古袍、帽子、頭飾、腰帶、靴子及各種配飾。敖仁其其格說,巴爾虎是蒙古族中歷史最悠久的部落之一,巴爾虎女子服飾中的盤羊角式頭飾、燈籠袖、無腰帶斷腰長袍和有四開衩下擺的對襟長坎肩最有特點。
蒙古族服裝服飾繼承了亞洲草原幾千年來的游牧文明傳統,受到了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契丹等民族服飾文化的影響,吸收了北方諸游牧民族和中原、西方服飾部分特點之后,產生了自己獨特的服飾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蒙古族各部落有了獨立的發展空間,進而蒙古族服飾的類型和種類不斷增多,部落間的文化也產生了變化,形成了蒙古族不同部落服飾的獨有特點。目前,在內蒙古,有巴爾虎服飾、布里亞特服飾、鄂爾多斯服飾、科爾沁服飾等28個蒙古族部落服飾。
據了解,蒙古各部落服飾均有男女老幼、已婚未婚、禮儀服飾、日常服飾等區別。蒙古族長期生活在草原,嚴酷寒冷的高原氣候加之以游牧為主,馬背上活動時間較長,其服飾必須有較強的防寒作用而且便于騎乘。長袍、坎肩、皮帽、皮靴自然就成了首選,因而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婦女頭飾多用珠寶和金銀玉器制成,琳瑯滿目、富麗堂皇。從服飾款式上看蒙古族服飾褒衣博帶,雍容華貴、典雅端莊,不僅能體現蒙古族女性的曲線美還能體現牧人們英勇彪悍、寬厚大度、粗狂坦蕩的性格。
如今,擁有800多年歷史的蒙古族傳統服飾已經成為中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力推民族服飾
“這已經是我第二次來內蒙古參加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了。”河北辛集的服裝設計師高曉鵬說:“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們對服裝設計的時尚理念有更高的追求,來這里看新穎別致的民族服飾,可以找尋不一樣的創作靈感。”
近年來,內蒙古將民族服飾作為向游客展示獨特地方文化的有力載體,通過組織不同形式的民族服裝服飾展示活動,提高內蒙古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7月23日,內蒙古自治區第二十七屆旅游那達慕大會暨第十三屆中國·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在呼和浩特市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區盛大開幕。百名蒙古族勇士方隊表演、十二盟市服裝服飾展演……在開幕式上,長達兩個小時的文藝表演中,所有演職人員身著的民族服飾讓數萬名游客感受濃郁的“民族風”。
據了解,內蒙古已成功舉辦了十二屆中國蒙古族服裝藝術節,每年都有牧民走上T型臺用心演繹著蒙古族服飾的精美,向游客全面展示“穿在身上的文化”;同時逐步將民族文化活動轉化為游客喜聞樂見的旅游活動,為游客呈現一場充滿濃郁民族文化氣息的視覺盛宴,進一步將蒙古族服飾文化發揚光大。
目前,在內蒙古自治區旅游局的帶動下,呼倫貝爾市、包頭市、通遼市等盟市也積極開展民族服裝服飾藝術節,部分景區也將民族服裝服飾展演作為一項讓游客了解內蒙古的必備旅游項目。
在包頭市,已經成功舉辦了四屆的中國游牧文化旅游節中蒙古族服裝服飾展演已經成為重要的活動之一。
呼倫貝爾市今年舉辦了“2016年中俄蒙國際服裝服飾藝術節暨呼倫貝爾少數民族服裝服飾大賽”,并將于每年陸續舉辦。呼倫貝爾市旅游局促進科科長李潔韜說,如何體現少數民族文化,民族服裝服飾就是最好的載體,我們就要是打造全生態少數民族文化旅游勝地。
在巴彥淖爾市雞鹿塞旅游區,由騎著蒙古馬,穿著蒙古服飾的牧人組成的迎客馬隊讓剛下旅游大巴的游客立刻興奮起來。
在鄂爾多斯市成吉思汗陵旅游區,一邊吃手把肉,一邊看蒙古服飾展演,美食+美景為游客帶來更多的驚喜。
內蒙古自治區旅游局局長魏國楠說:“內蒙古通過旅游搭臺、文化唱戲,把民族服飾文化展示活動推廣到旅游景點和老百姓生活中去,讓民族文化在旅游消費中體現出來,讓這種品牌效應越來越具有吸引力,越來越在游客中形成號召力。”
民族服裝服飾成最俏商品
從目前來看,民族服裝服飾已經成為旅游融合文化的最好載體,同時,旅游也成為挖掘民族服裝服飾市場的最強動力。
這個夏天,第四屆中國游牧文化旅游節系列活動之一的中俄蒙印四國小商品展銷會于7月15日至10月7日在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百靈廟鎮舉辦。特色食品、民族服飾、精美手工藝品等商品吸引八方游客前來選購。
兩年前,阿茹娜開始經營一家蒙古族服裝服飾店,“我們鎮上大部分居民是蒙古族,當時只是想賣給鎮里的居民,可沒想到的是現在我的店已經成了一家旅游商品店,每到夏季都會有很多的外地游客來店里購買我們蒙古族的服裝。今年生意更是火暴,在展銷會開幕當天幾乎都要脫銷了。”
火暴的場面不只是在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呼倫貝爾作為全國重要的草原旅游勝地,每年夏季都有大批游客前來觀光游覽。日前,筆者在海拉爾區溫州城步行街部分民族用品店發現,游客不時進出商店,挑選和購買民族特色商品,生意非常走俏。這些店內掛滿了顏色鮮亮、款式各異的民族服飾,貨架上整齊地擺放著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和生活用品,如太陽花項鏈、皮質鑰匙鏈等。
諾圖格民族用品店銷售人員說,很多顧客都來定制傳統民族服飾去參加民族婚禮、那達慕大會和祭祀等重要活動,每年旅游旺季期間生意最紅火,不少外地游客都會選擇定制一身民族服飾留念。
位于康巴什象棋廣場的孟克珠瑪文化中心,于2015年6月底投入運營,中心一期啟動11000平方米,其中蒙古族服裝服飾是主打旅游商品之一。
旅游帶動民族服裝服飾銷售,同時也帶動民族服裝服飾生產企業的快速崛起。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內蒙古民族服裝服飾生產企業發展到了1000余家。
據了解,鄂爾多斯市在“十二”五期間,實施手工藝品加工和民族服飾服裝加工項目32個,安排資金506萬元。通過政策和資金的有力扶持,鄂爾多斯市各旗區尤其是少數民族聚居的西部旗,民族手工藝品協會和民族服裝服飾協會逐年增加,從事民族手工藝品和服裝服飾加工業的人也越來越多。(任阿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