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舌尖上的美食,感受獨特的“內蒙古味道”
內蒙古是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地區,菜點特色主要體現在蒙古族的菜點風味上。蒙餐是極具地方特色的餐飲,是北方餐飲的濃縮之一,吸納了地域特點、氣候特點、文化特點,內蒙古獨特的食材和飲食文化是大中華美食中的瑰寶。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國被世人所認,蒙古族文化開啟了新的篇章。其中蒙餐的奧妙讓國內外的美食家大為嘆服!蒙餐作為內蒙古十大文化符號之一,在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中占有重要意義和地位。
奶制品
蒙古族以白為尊,飲食習慣講究先白后紅,先品嘗奶制品,后品嘗肉食。蒙古族奶制品加工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蒙古軍隊征戰和蒙古族游牧生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奶豆腐、奶皮子、爵克、黃油、奶酒等傳統奶食品。奶豆腐是牛奶的精華,蛋白質含量極高,營養豐富。其中正藍旗察哈爾的民族傳統奶食品加工歷史悠久,乳制品品種豐富、工藝獨特、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曾經是歷代皇帝王室的貢品,在中國傳統乳制品加工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清代,察哈爾八旗是清皇室加工奶食品的基地,其中奶豆腐、奶皮子是指定向清宮廷進貢的奶制品。
鍋茶
蒙古族飲食習慣講究以飲為主,茶是蒙古人的面子,又是蒙古人的主食。蒙古鍋茶主要先用傳統方法將奶茶熬好,然后加入風干肉、奶酪、奶皮子等在鍋中邊吃邊煮。吃的時候將奶茶盛在碗中,加上奶豆腐、炒米、黃油混在一起。越往后炒米和奶豆腐泡的越軟,味道口感越好,喝的時候再配上蒙古果子、牛排、雞蛋等那就更顯正宗了。
炒米
蒙古族飲食習慣講究輕便簡樸,“奶茶泡炒米”,是游牧民族的一大發明。有人說蒙古族的炒米是中國最早的方便食品。有客人到家,好客的蒙古人總會佐著奶茶、奶皮、奶豆腐、奶嚼口,在桌上擺上一碗黃橙橙的炒米。炒米是蒙古民族的傳統美食,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書記載,早在漢朝時就有用煮、炒、碾等工序加工制作糜子的食用方法出現,到了宋末元初,蒙古族人民便開始廣泛地食用炒米。
牛肉干
牛肉干在遠征作戰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草原牧民自古就有晾曬牛肉干的習俗,是招待貴客的食品,只有尊貴的客人來時才會拿出烹制。
風干牛肉通常有三種叫法,“風干牛肉”、“風干牛肉干”、“牛肉干”。牛肉干源于蒙古鐵騎的戰糧,攜帶方便,并且有豐富的營養,被譽為“成吉思汗的行軍糧”。用黃牛肉腌制而成的肉干,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礦物質和氨基酸,既保持了牛肉耐咀嚼的風味,又久存不變質。牛肉干的制作首先要選擇上等的原料,其次是制作工藝和制作的時間,曬干時還得考量日照的時間,道道工序都得緊密把關。
烤全羊
烤全羊是蒙古民族的餐中之尊。據史料記載,它是成吉思汗最喜愛吃的一道宮廷名菜,也是元朝宮廷御宴“詐馬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蒙古族這種傳統而古老的風俗,至今還保留著,以前只供蒙古貴族享用,一般牧民根本吃不到烤全羊。現如今,烤全羊已成為內蒙古草原飲食文化中一枚璀璨絢爛的明珠。
烤羊腿
烤羊腿從烤全羊演變而來。經過長期的發展,在羊腿烘烤過程中逐步增加了各種配料和調味品,使其形、色、味、鮮集一體,色美、肉香、外焦、內嫩、干酥不膩,被人們贊為“眼未見其物,香味已撲鼻”。據傳,烤羊腿是成吉思汗喜食的一道名菜。成吉思汗東征西伐期間,掌管伙食的官員,為了讓他多休息,在并未征得成吉思汗同意下,就把經常吃的烤全羊改為切塊燒烤了。當時,成吉思汗戰事繁忙,并沒有留意這些事。由于烤羊腿肉質酥香、焦脆、不膻不膩,他非常愛吃。以后,他每天必食,逢人就對烤羊腿贊賞一番。從此,牧民們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名菜。
羊背子
羊背子,蒙古語稱秀斯,也稱烏查,是內蒙古鄂爾多斯蒙古族牧民婚娶、節日招待親友時的傳統佳肴。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定天下,大宴功臣,設全羊名為烏查之宴”已有悠久的歷史。
手把羊肉
“手把羊肉”是內蒙古著名的民族傳統菜。用羊肉烹制而成,將羊宰殺后,剝皮,取出內臟,去掉頭蹄,然后將羊卸成若干塊,放入鍋內,不加調料和食鹽,用清水煮至七八分熟即可。用手拿著吃,或是用蒙古刀剔著吃。因為時間短,肉比較嫩,不膩不膻,味美肉鮮,富有營養,是蒙古族經典菜系之一,具有壯腰健腎、調理補陽、調理肢寒畏冷的作用。
涮羊肉
內蒙古涮羊肉,起源于元代。內蒙古涮羊肉多選用大尾綿羊的外脊、后腿、羊尾等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火鍋沸湯中輕涮;再取備好的麻醬、腐乳、韭菜花、蔥花、姜絲、蝦油等作佐料,肉片鮮嫩可口,不膻不膩,邊涮邊吃。
色香味形俱佳的蒙古族美食成為一種獨特的旅游產品和伴手禮,是內蒙古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成為內蒙古獨有的文化遺產。蒙餐的種類有很多,不勝枚舉,歡迎走進內蒙古,一一品味這舌尖上的美食,感受獨特的“內蒙古味道”。
內蒙古特產加盟批發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郵箱地址:3131550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