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特產紅腌菜介紹
提到獨具地方特色的紅腌菜,就使我們想到與它有關的遙遠的過去。
瀚海大漠中,走著幾位衣衫簡陋的人。沒有人煙,沒有道路,他們憑著經驗,切著方位,翻過一座沙丘,又翻過一座沙丘。 夕陽西下,他們便停下疲累的腳步,吃一口炒面、嚼一撮紅腌菜,待夜幕降臨后伴著星星入睡。
至今,農民一直食用紅腌菜。就連農村上學的孩子,也常把它裝在兜里當零食吃。
紅腌菜很咸,干吃、泡著吃均可,吃起來特別有嚼頭。
紅腌菜較輕,大約0.5公斤重的紅腌菜,其容積就有四五個蘋果那么大,拿它當咸菜吃,一個人能吃幾十天。
在青黃不接的季節,紅腌菜是接濟窮人的一種菜。因此,貧困山區的農民,年年都要制作紅腌菜。
秋收以后,把圓白菜、蘿卜、蔓菁、芋頭切成細絲腌起來。翌春,把它撈出來晾到快干的時候,再用原湯(酸鹽湯)將其煮 熟,攥成團,曬干,便成了褐紅色的紅腌菜。
吃的時候,把它掰碎泡在米湯里或適量的開水里,一點都不硬,生活在瀚海大漠中的漢族人民,偶有事出門,或到鄰鄉謀生,都得夜以繼日地在大漠里進行跋涉。曠野茫茫,地面沒有道路可走,只能憑著經驗,切著方位,徑直從沙丘上走過去。夜幕降臨,還得在明晃晃的沙丘上過夜。如果他們的干糧、行戶(行李的意思)負重太多,身體就會處于疲憊狀態,難以走完行程。于是,炒面誕生了。炒面作為最輕的干糧,常常在他們身邊當作涉足沙漠的主食。副食該帶點兒什么呢?面對黃沙困擾的環境,面對交通不便、艱苦、遙遠的路程,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在紛繁復雜的生活實踐中,終于制出了紅腌菜這種副食品。
紅腌菜一直被民間作為一種鄉土小菜保留下來。它不光是出門人的良食,就連上學的孩童,也常把它裝在兜里當零食吃。
紅腌菜的原料,由蘿卜、蔓菁、芋頭組成。把蘿卜、蔓菁、芋頭切成絲(或把蘿卜、蔓菁、芋頭切成塊,經腌制后再切成絲),混合后放在缸里,用食鹽腌制。第二年春天,把腌在缸里的蘿卜、蔓菁、芋頭撈出來,讓太陽曬一曬,快干時,把它放在鍋里,用腌過這種菜的酸鹽湯,將其煮熟(倘用水煮,是煮不爛的),切成細絲,或將碎菜用籠蒸熟,攥成圪蛋(圓團),把它曬干,放在壇內密封儲存,這樣,就制成了褐紅色的紅腌菜。吃的時候,把捏成團的紅腌菜用手掰碎,泡在米湯里,一點也不發硬。從古到今,紅腌菜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至今,沙區還流傳著《劉板頭吃紅腌菜》的故事呢!過去,有位商人名叫劉板頭。他一年四季,不畏嚴寒酷暑,不避風吹日曬,總是挑著貨郎擔在廣袤的沙區草原賣貨。有一天,他正在沙里走著。忽然,狂風大作,黃沙彌漫,當他預感到這是一場可怕的惡風時,就找到一處避風灣過了一夜。第二天醒來,他才發現頭一天沙里留下的車轍和駝印,全被沙子埋住了。他再三辨認,說什么也分不清東西南北。顯然,他已經轉了缽子(迷失方向的意思)。這時,他走呀,走呀,一直走了三四天,也沒有走出大漠。他覺得體力不支,餓得難受,就拿出僅有的一點點紅腌菜充饑。這才勉強度過了生命最困難時刻,終于走出了沙漠,找到了村寨。
紅腌菜以巴盟紅腌菜最為出名!紅腌菜又是河套特產、巴盟特產、
內蒙古特產。
內蒙古特產加盟批發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郵箱地址:3131550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