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特產有什么?
1、蒙古袍
蒙古袍是蒙古族的傳統服式。13世紀蒙古汗國時代,中外旅行家對其式樣和制料均有所記述。穿此袍騎馬放牧,能護膝防寒,夜宿可當被蓋,瘦長袖筒可防蚊,束上寬大腰帶,還能保持腰肋骨穩定垂直。
蒙古袍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歡穿長袍,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寬大,束有腰帶,因性別不同,樣式和顏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紅、粉、綠、天藍等為主色,逢節慶之時,還要配戴用瑪瑙、珍珠、珊瑚、寶石、金銀玉器等編織的頭飾;男子則多喜歡穿棕色和藍色的蒙古袍。
蒙古袍按季節還分為單袍、夾袍、棉袍和皮袍。其款式多樣,有開叉的,有不開叉的,有下擺寬的,也有下擺窄的,根據袖口進行區分,有馬蹄袖式樣的和不是馬蹄袖的。因此,盡管蒙古族各部都穿蒙古袍,但也是因地而不同,各有各的特色。
腰帶是蒙古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用棉布、綢緞制成,長約三四米,色彩多與袍子的顏色相協調。在草原這樣一個多風的地方,束腰帶主要是為了抵抗風寒。蒙古靴的設計則以利于騎乘為主要目的,其特點是腳尖部向上翹,靴內配有襯氈,以防寒防水。
2、蒙古馬鞍
蒙古馬鞍
蒙古人對馬鞍具的裝飾和制作有著久遠的歷史和古老傳統。馬鞍具的制作又與金銀工藝的裝飾分不開的。北方民族用金銀的歷史很久,人們在工藝制作過程中,認識了金、銀的物理性能展性和延性,將它錘成金箔或拉成金絲等裝飾在各種器物上。在北方民族中各個時期都有著極豐富的金銀器皿和裝飾物品。
3、蒙古族骨雕
我國首部骨雕蒙古文《蒙古秘史》于2008年完成。這部骨雕《蒙古秘史》共12卷,雕刻在1200多片牛骨片上,歷時兩年。這部骨雕作品的原料是從2000多頭牛的腿骨中精心篩選出的,切割打磨成長14.4厘米、寬2.3厘米的骨片,通過激光器在骨片上雕刻。這部“骨簡”版《蒙古秘史》每片上下都刻有蒙古族吉祥圖案,寫有4行清雋的蒙古文字,用線連接起來,像竹簡書一樣精美。
蒙古族骨雕
《蒙古秘史》問世于13世紀,198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名著,與《黃金史》《蒙古源流》并稱蒙古族三大歷史文獻。蒙古族骨雕藝術歷史悠久,將《蒙古秘史》雕刻在不會產生化學反應和物理變化的骨頭上,是藝術家們的一次大膽創舉。
4、蒙古族刺繡
蒙古族刺繡,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種手工技藝。蒙古族刺繡不但在軟面料上繡花,而且要用駝絨線、牛筋等在羊毛氈、皮靴等硬面料上刺繡。從刺繡的針法上看,蒙古族婦女刺繡時所用的頂針與農耕民族勞動婦女所用的頂針不同。蒙古族的刺繡藝術以凝重質樸取勝。其大面料的貼花方法,粗獷勻稱的針法、鮮明的對比色彩,給人以飽滿充實之感。2008年,入選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蒙古族刺繡
鄂托克前旗民族職業中學手工藝品制作中心
鄂托克前旗民族職業中學手工藝品制作中心是鄂托克前旗民族職業高級中學于2008年投資籌建的教學實訓基地,也是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旅游紀念品、民族手工藝品生產制作中心。
該中心建立以來,在各級黨政的關心和支持下,本著“開拓創新、求實發展”的理念,聚集了一批高素質、強技能的專業教師隊伍,同時,吸納了部分民間傳統手工藝能工巧匠,精通于鄂爾多斯蒙古族傳統文化的研究和創作,研發、生產了一批獨具鄂爾多斯民族地域文化的紀念品、工藝品。骨雕、木雕、刺繡等工藝品,文化內涵深厚,工藝獨特,深受觀賞者的歡迎。其中骨雕工藝制作的《蒙古秘史》已申報世界吉尼斯記錄;布雕、刺繡等工藝制作的鄂爾多斯婚禮工藝品(組套)參加了內蒙古“保護和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目前,該中心研發出骨雕、木雕、刺繡、樂器等系列160余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紀念品、工藝品,由于學校投資經費有限,不能批量生產,熱忱歡迎有識之士前來投資,洽談生產合作事宜。
來自
www.wmgjx.com
內蒙古特產加盟批發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郵箱地址:3131550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