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電話:400-000-1354 

全國免費客服電話 400-000-1354 電話:400-000-1354
地址:內蒙古呼和浩特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是以一定的地球生態環境為載體的。地球的生態環境主要包括山地、森林、草原、沙漠、平原、水面等等。自古以來,生存于森林生態環境的各民族發展了以采集——狩獵業為主的森林文化,生存于草原地區的各民族發展了以畜牧業為主的草原文化,生存于平原、丘陵地區的各民族發展了農耕文化,生存于江河、湖泊、海洋地區的各民族發展了捕撈——海洋文化。
在世界范圍里,距今約5000年前,地球的生態環境經歷了干旱——寒冷化的過程,在大陸(特別是歐亞大陸)原來廣闊地區分布的森林——疏林草原逐漸退化為干旱草原。生活在這些草原地區,原先從事農業生產的原始人類中,一部分向溫暖——濕潤的地區遷徙,一部分從事畜牧業生產,從而形成了人類在原始社會的第一次大分工——畜牧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經濟部門。
在遼闊的歐亞大陸上,形成了遼闊的草原地區,“牲畜的馴養和繁殖以及較大規模的畜群的形成,看來是使雅利安人和閃米特人從其余的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的原因”。“在適于畜牧的地方導致了游牧生活”。例如,“閃米特人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草原上,雅利安人在印度,以及沿奧克蘇斯河及亞克薩爾特河、頓河和德涅伯河的草原上”,都是如此。
在內蒙古西部的鄂爾多斯高原伊金霍洛旗的朱開溝文化,跨越了龍山文化晚期、夏代、商代三個時期。朱開溝文化從早期到晚期的生態環境,從森林草原逐漸向草原環境演變。至朱開溝文化晚期,朱開溝文化人群已從定居農業向半農半牧——畜牧業轉化。在內蒙古東部的赤峰地區,距今4000~3500年前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相當于中原夏至早商時期)仍具有農耕文化的顯著特征。而到距今3000~2300年前的夏家店上層文化(相當于中原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便已經體現出畜牧業經濟的突出特色。不僅牛、羊、馬、狗在牲畜中占了主要的地位,而且出現了馴馬的工具,在赤峰市寧城縣南山根出土的錨頭狀帶有倒刺的馬銜,證實騎馬術已經形成,這是夏家店上層文化人群從畜牧經濟向半游牧——游牧經濟轉化的基本標志。
從朱開溝文化晚期、夏家店上層文化開始,形成了中原華夏諸族與北方草原民族的分野。在殷墟卜辭中,出現了“土方”、“ 方”、“鬼方”、“羌方”等北方草原的游牧部族,建立了強大的方國,與商朝發展了重要的貿易關系,也與商朝發生過重大的戰爭。
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也是在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中實現的。炎帝、黃帝是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始祖,所以中華民族稱為“炎黃子孫”。炎帝、黃帝均出身于西北,具有游牧民族的血統。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曾指出:“從伏棲氏時代(蒙昧上期)開始,從鄂爾多斯遷徙的夏族到神農氏時代(野蠻下期),一部分已居住于山西、河南交界處之汾河河谷、黃河河谷,他們分化為許多氏族,是謂諸夏之族。另一部分,則居住于甘肅西南之黃河河谷、洮河河谷,青海之西寧河谷和青海沿岸,他們也分化為許多氏族,是謂諸羌之族。諸羌與諸夏,同為夏族之苗裔,他們創造了以鼎、鬲與彩陶為特征的新石器文化。”
著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李濟先生曾深刻指出,“我們更老的老家——民族的兼文化的——除了中國本土以外,并在滿洲、內蒙古、外蒙古以及西伯利亞一帶,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列祖列宗棲息坐臥的地方”。著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蘇秉琦先生提出中華文明起源的考古區系理論,將“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列為第一區系,并指出:中華龍文化、玉文化發源的紅山文化是“中華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陰山——河套至晉北、冀北的“金三角”地區,“不僅是中原仰韶文化與北方紅山文化結合的花朵,又是中原距今五千年前后一次巨變的風源,還是鄂爾多斯青銅文化的搖籃”,其重要性不亞于紅山文化。
在中國歷史上,北方草原上的東胡、匈奴、烏桓、鮮卑、敕勒、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開拓創造、傳承更新了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北方草原文化,其政治制度、聚落組織、道德倫理、哲學宗教、科學技術、文學藝術、民俗風情等等,展開了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成為中華文明寶庫中具有獨特魅力的瑰寶。
在奴隸社會,夏朝是由黃帝后裔建立的。商朝始祖源于紅山。周朝始祖母為姜嫄,“周族既以羌族女子為始祖母,故其為諸羌之一分支,實無疑義。”因此,古人也認為:周人為“西夷之人也”。
秦人世代“在西戎,保西垂”,勢力逐漸強大,逐漸攻滅西戎諸部,成為西戎霸主。西戎各部翟獂、混戎、緜諸、朐衍烏氏、義渠戎、大荔戎等,多并入秦國。其悍卒、良馬、勁弓、利劍成為秦軍縱橫六合、掃平天下的重要戰斗力。至秦始皇建立秦王朝,實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次大統一,并為漢朝形成中國封建社會早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經歷了西晉末年的大動亂、大分裂,由源出大興安嶺北部的拓跋鮮卑建立北魏王朝,統一了中國北部,為具有相當鮮卑血統的隋朝楊氏、唐朝李氏相繼實現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二次大統一,并且在唐朝創造了中國封建社會中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經歷了唐朝末年的大動亂、大分裂,以及宋、遼、西夏、金、吐蕃、大理諸政權分立的局面,是由崛起朔漠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刈平群雄,至忽必烈建立元朝,實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三次大統一,創造了中國封建社會晚期的繁榮。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天下大亂。后金——滿洲雄起關東,從龍入關,建立清朝,創造了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的繁榮,并為今天中國的版圖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