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鎮月餅
豐鎮月餅歷久不衰,譽滿晉蒙,近幾年的制作更是經過不斷實踐,不斷地改進技術,要傳承傳統配料和技術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達到口味甜美,形色俱佳,更具有獨特濃厚的北方風味,塞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豐鎮月餅傳承著中華文化,源源流長。月餅,顧名思義就是遠古祭拜拜月神的餅式供品。中華民族歷來注重團圓,天圓地方即融為民族文化的底蘊。史書曾有記載“八月十五祭月,其果餅必圓”。八月十五中秋節,也叫團圓節,月餅和果品全部是圓形。民間鄉俗,以月餅相贈,取團團圓圓之意。
月餅起源很早,大約在周代就有,西漢史游著《急就篇》載:“餅餌麥飯豆羹”,把月餅同中秋節完美結合是明朝年間。清代《燕京歲時記·月餅》載:“至供月,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有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
月餅在北方稱作胡餅、宮餅、豐收餅。民間多沿用晉人月中有玉免搗藥的傳說,祭供月神時,供品月餅要配有畫著兔兒爺神像的月光紙或泥塑彩繪兔像。一些心靈手巧的制餅大師還把嫦娥奔月的優美傳說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刻在月餅上。八月十五中秋節,不僅民間供月神、吃月餅,就連清廷皇宮也不例外。紫金城中的乾清宮和御花園都設案祭月,以月餅堆成山形,皇帝親自拈香祭拜。
豐鎮地處邊塞,月餅的制作完全秉承了胡餅制作的正宗。原料只用面粉、胡油、食糖和少量堿面揉和烤制。豐鎮月餅譽滿長城內外,其特點是焦黃松軟、香脆可口、綿甜悠長、油而不膩、常吃常新。豐鎮月餅剛出爐時,餅內層次分明、面鋒如刀、入口松化。久而藏之于甕壇,則松軟柔和、綿甜適口。倘若在壇甕之內放些許美酒、香果,那更是聞之四溢飄香,入口滿嘴果香。近年來,許多商家況相增添高檔裝潢,包添各種美餡。但豐鎮月餅一保自己平實厚道的傳統,不為形式華麗所誘,仍以一貫的樸實無華,表里如一,品格厚道,香綿甜脆之品質傲立于塞外關內。更有甚者,豐鎮月餅的獨特之處是這餅只能在豐鎮境內制作,如去市外或呼市和大同,同樣的原料、同樣的師傅,同樣的配方,竟然做不出具備豐鎮特色的月餅。俗話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豐鎮月餅的品質恐怕要歸功于豐鎮獨特的優質地下礦泉水之緣故吧。
豐鎮月餅的制作過程并不復雜,不像廣式、京式月餅制作有繁雜程序,但豐鎮月餅的制作工藝和配料卻秉承了其獨特風格。豐鎮月餅烤制中面與油常量不變,以為立祖,糖和其它輔料稍有變化而不致呆板。加了芝麻的月餅烤熟后在北方純樸中也具有南國清香的鮮美。如加蜂蜜,月餅極有花香襲人;如加入紅糖,月餅則更加敦厚;如加白砂糖,則有糖粒夾在餅中,更加清脆;如加綿白糖,則綿甜適口;如加冰糖,純厚中則顯冰清。
清朝和民國時期,豐鎮人稱作月餅等細點的店鋪為爐食鋪。爐食鋪資本大,門面齊整。清末時,豐鎮城內較大的爐食鋪就有十幾家;民國年間較有名氣的爐食鋪有火車站前的“盛記”和“同義興”兩家,它們主要制作經銷提江、上紅、翻毛、京點心,每逢中秋節前它們大量烤制豐鎮月餅,十分暢銷。分布在城內各處的有名氣的爐食鋪有天福樓、文星樓、興盛豐、三義樓、康壽圓、天福鈺、春生元、天裕明等,這些爐食鋪主要是常年制作和經銷豐鎮月餅。
豐鎮月餅近年來發揚光大,極具規模,但仍傳承著手工制作的工藝。每年農歷七月下旬,豐鎮加工月餅的作坊竟開爐,至八月十五停爐。屆時市區內上百家加工作坊,遍布市內。豐鎮月餅除本市人食用外,也饋贈親朋好友;但絕大部分銷往山西和內蒙各地;近年來,也遠銷上海、深圳等地;有的父母為寄托對兒女的思念之情和期盼團圓之念,把月餅寄給遠在國外的兒女。
按照現代科技的分析,豐鎮月餅的烤制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主料面粉在70oC以上時,蛋白質就開始發熱變性而逐漸凝固,其筋力逐漸降低,以至隨蛋白質的變性而完全失去筋力,達到膨脹、酥軟。面粉內的淀粉的在60oC以上時,淀粉顆粒不但膨脹,而且破裂,進入糊化階段。顆粒體積比在常溫下脹大好幾倍,吸水量增大,粘性增強,并開始溶于水,成為粘性很高的溶膠。溫度越高,溶膠越濃,增強了膨脹度和松脆性。淀粉的分解物在烤制時形成糊精,可使制品具有表面和焦黃鮮艷的色澤。
豐鎮月餅使用純胡麻油。胡麻生長在當地,加工在當地,榨出的胡油甘醇、厚實、味濃。用它來加工月餅厚樸原味。胡油和食糖在高溫下融合地和面攪勻,揉成面團,作成扁圓狀烤制,成品不但酥松,而且有層次,這是其它月餅所不具備的品質。在烤制過程中,月餅面團利用油漸的傳熱作用,可使其產生香、脆、酥、松的品質和味道。
豐鎮月餅在豐川大地上流傳幾百年而經久不衰,是它特有的風味和品格所決定的。在現代化的加工條件再加以合理開發,定能發揚光大,為中華美食增光添彩。
來自內蒙古草原文化www.wmgjx.com
內蒙古特產加盟批發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郵箱地址:313155002@qq.com